东方网记者熊芳雨8月19日报道:2025上海书展的书香之中,一缕清雅茶香也显得分外别致。著名历史文化学者、原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郑培凯教授开讲“茶道审美与中国文化”短线免息配资炒股,直面“中国无茶道”的认知误区,为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正本清源,引领听众走进茶道深处的精神世界。
“茶道从不是日本独有的概念。”郑培凯开宗明义,点出长期以来的认知偏差——西方与东亚学界谈及“茶道”,多聚焦日本千家茶道,却忽略了中国茶文化传统中多元的茶道形态,甚至有人将中国茶文化简单归为“茶艺”,否认其“茶道”内核。“这是历史造成的误解。”他强调,茶道的本质是茶饮从物质性向精神性的跃升,是“形而下”到“形而上”的追求。
展开剩余68%“茶是植物、作物、药物与饮品,道是方法、道理、仪式与规矩。”他援引《周易·系词》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”,阐释道与器的关系——恰是精神境界与物质实体的交融。“有茶、有茶器、有茶仪,方构成茶道。”他指出,茶道的核心从非繁复形式,而是精神涵养与文化自觉,这一特质自陆羽著《茶经》时便已确立。
讲座中,郑培凯结合考古发现梳理中国茶饮源流: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印证6000年前人工植茶;山东战国墓出土煮泡过的茶叶残渣;西汉景帝陵墓中发现顶级茶芽;更令人瞩目的是,海拔4500米的西藏阿里地区曾发现距今1800年的汉晋茶叶遗存——这意味着,茶叶在唐代文成公主入藏前便已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传入高原。
“茶圣”陆羽是讲座的焦点。公元八世纪,陆羽撰成饮茶史上首部系统论著《茶经》,不仅创制二十四种茶器、规范饮茶仪式,更将茶从解渴提神的实用功能,升华为审美与精神修养的载体。在他的理念中,饮茶追求“纯净朴素”,强调“茶有本色,茶有真香”,提倡“茶性俭”,将简约之美融入哲学思考。这一传统既影响了宋代点茶、斗茶风尚,也深刻塑造了日本的抹茶道与煎茶道。
郑培凯强调,茶道发展从来关乎文化选择。唐代推崇越窑青瓷茶碗、贬抑邢窑白瓷便是典型——青瓷“夺得千峰翠色来”,象征着饮茶时客观自然与主观精神的契合,成为当时的审美共识。宋代点茶、斗茶则讲究“沫饽”之白与黑盏之对比,更重视觉审美,宋徽宗甚至亲撰《茶论》,以帝王身份倡导饮茶精致风尚,尽显盛世文化趣味。至明清,茶道从研末煎点转向芽叶冲泡,茶风返璞归真;明代文人更将饮茶融入生活美学,徐渭、许次纾、文震亨等对饮茶环境、心境、器具的品评,构筑起精致的生活雅趣。
“近现代以来,国力衰弱让我们一度忽视自身传统,甚至视其为‘绊脚石’。”讲座尾声,郑培凯谈及“文化自信”时感慨,正是这种文化认知的空白,让世界舆论一度默认“茶道属日本”,而将中国茶文化窄化为“茶艺”。“实则中国自唐宋便有完备的茶道传统,饮茶方式也向来多元。今天我们重识茶道,正是要理解它的文化精神,找回失落的文化自信。”
面对现场观众“现代奶茶是否属中国茶文化”的提问,郑培凯持开放态度。他认为,中国饮茶方式本就多元,唐宋便有加料调饮的传统,奶茶作为产业创新与经济现象,丰富了茶的味觉体验,自有其价值。但他同时强调,传统茶道所追求的“在清静中品味茶之本真、获得心灵提升”的精神内核,在当下更显珍贵。
“重要的是理解其精神内核短线免息配资炒股,在传承中开拓属于我们时代的茶道新境。”郑培凯说,中国茶道从来不是单一僵化的模式,而是根植历史、包容多元、不断演进的活态文化。
发布于:上海市惠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